您好,欢迎您来到硕博原创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

戏曲古典舞水袖的来源、形态及技法

硕博论文网是一家专业提供论文定制修改服务的网站,上10年的论文经验,无论是本科论文、硕士论文还是期刊论文,博士论文,本文一方面从宏观的文化格局中分析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形态和起源;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解析水袖的具体操作技法。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水袖是中国古典舞中常见的使用道具,其变幻多姿的技法对古典舞的风格展现、角色塑造、情感表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一方面从宏观的文化格局中分析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形态和起源;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解析水袖的具体操作技法。

戏曲古典舞水袖的来源、形态及技法

  关键词: 古典舞; 水袖; 技法;

  Abstract: Water sleeve is a common props in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Its varied techniqu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yle display, role building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lassical dance. On the one h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 and origin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water sleeve from the macro cultural pattern; on the other hand, it analyzes the concrete technique operation of water sleeve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Keyword: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water sleeve; technique;

  1 、水袖的起源

  中国自古便有“长袖善舞”一说,水袖作为服装道具在舞蹈中出现,不仅是对肢体延展空间的放大,而且还是情感传递的延伸。因此,探寻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从考古出土的原始彩陶盆上便能初现原始人用于图腾祭祀而持巾起舞的表演场景;再至周代用于寓教于乐,教化皇官贵族子弟的六小舞中也出现了巾舞;延续至汉代,巾舞渐渐发展为直接连于衣身、长于手尖的水袖,并出现了汉代舞蹈典型的“翘袖折腰”的舞蹈动态形象,这些动态形象在汉画像、汉代石拓片、汉画像砖上都有十分生动的展现;梳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白纻舞”作为一种新的袖舞展现形式应运而生,其通过舞动白纻而呈现出婀娜多姿的舞姿、飘然超脱的审美风格;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中最为巅峰盛景的唐朝,水袖在舞蹈中的运用则更为广泛,无论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踏歌”中出现的类似于汉代的袖舞,还是在宫廷舞蹈中随着达官贵人们在追求荣华奢靡的过程中创作的“霓裳羽衣舞”这样全新的袖舞形式,类似于此的唐代舞蹈对于袖的运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一点从敦煌壁画上的人物形象和舞蹈动态上便能有所体现;转而到了宋代,随着戏曲在宋代的蓬勃兴起,历代盛行于宫廷里和流传于民间的水袖表演都或多或少地被戏曲吸收和融汇。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的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服装,同时也被古人们创造性地夸大、变形、转化为一种舞蹈传递情感的途径、明晰情感层次对比的手段。从古代水袖舞蹈中,我们能看到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超脱飘逸的轻盈、灵动弹拨的活泼审美风格。以此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贤士的超脱雅致、达官贵人的恢宏大气、乐舞舞人的超凡技艺。
 

  2 、水袖的形态

  纵向简要梳理了中国古代袖舞的发展脉络之后,横向观之现时今日的袖舞,我们可将之分为三个不同形态:戏曲古典舞水袖、汉唐袖舞、敦煌飞天绸带。本书中介绍和讲解的则是戏曲古典舞水袖。我们先在此处分别简要介绍一下各类水袖舞蹈的来源和形态。

  (1)汉唐袖舞:汉唐水袖则是以汉唐古典舞学派的创始人孙颖为代表的舞蹈工作者通过模拟汉画像、汉代石拓片、汉画砖像中的舞蹈形象,以及参照古代文献对于汉唐时期的舞蹈描述而创作出的具备中国古代审美风格和情趣的古典舞。其在舞蹈中使用的水袖还是延续汉代中连于衣身、长于手尖的水袖。汉唐水袖的袖身相较古典舞的水袖显得短一些,大概长于之间半米的距离。而汉唐袖舞的形象大多还是保持了汉唐典型的“翘袖折腰”造型和动态,充分表现了汉唐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的美感。我们从汉唐舞蹈作品《踏歌》《相和曲》中便能欣赏到汉唐舞蹈的袖舞表演。

  (2)敦煌飞天绸带:敦煌舞则是舞蹈工作者取材于敦煌壁画,模仿壁画中伎乐天的飞天舞人形象,并效仿其壁画中伎乐天佩戴缠臂的绸带,以不断挥舞、飘舞、缠绕、环动、推移绸带等变化形式,配合敦煌舞蹈三道弯的体态及曼妙的舞姿来展现敦煌舞纷繁多呈、飘逸幻影的美感。我们在敦煌舞蹈作品《丝路花雨》《飞天》等作品中便能品味风味十足的敦煌袖舞表演。

  (3)戏曲袖舞:戏曲水袖古典舞主要是将戏曲中所存在的袖舞进行提炼、加工和整合,结合中国古典舞的身段和韵律而得出的中国古典舞袖舞。早在戏曲发展时期,梅兰芳先生便已强调肢体表现和动作语言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并率先将水袖的表演加入戏曲表演中。在其后,戏曲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钻研和总结了舞水袖的技法,提炼出“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等十种水袖的运用方法。而舞蹈界最早开始着手借鉴戏曲中的袖舞和整理袖舞教材的是朝鲜舞蹈家崔承喜。在舞蹈长期百废待兴的状况下,舞蹈文化艺术得以重新发展。中央政府在中央戏剧学院创立了“舞研班”及“舞运班”,以此来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舞蹈人才和发展舞蹈文化事业。而崔承喜除了传递外来的舞蹈文化之外,更意识到创建中国的新舞蹈文化事业必须从中国传统舞蹈中取材,因此,其目光便锁定到中国戏曲上来。她通过对戏曲界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侯永奎、苟全香等前辈的学习,将戏曲中花旦、青衣、小生、武生、武旦等内容提炼而出,从中其尤为注重戏曲中袖的基本动作和技法运用。在崔承喜的潜心钻研下,她整理出了一套戏曲水袖的教材,教材在训练水袖技法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袖技法同表现情感类型的结合。如以袖遮面是表现羞、抖动水袖是表现悲泣、推动水袖是代表怒的强烈情绪等等。随着北京舞蹈学校的创建,中国戏曲古典舞有了更为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更为深入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古典舞教育工作者李正一、黄嘉敏、邵未秋、盛培琪等的辛勤努力下,古典舞水袖教材日益完善和健全,如今的中国古典舞水袖教材不仅在技法上让学生掌握了水袖的基本使用技法,更帮助学生体会情舞交融、内外结合、人袖合一的艺术感知,同时充分展现了古典舞的韵律和品位。

  3 、水袖道具介绍

  3.1、 水袖的部位

  (1)袖身:穿着于躯干部分的服装称为袖身。

  (2)袖体:穿着于手臂部分的服装称为袖体。

  (3)袖缝:在袖体的中心部分有一条折缝线被称为袖缝,在基本持袖的准备动作中注意中指要对准袖缝。

  (4)袖稍:袖子的最底部,也就是袖口处,被称为袖稍,在动作的过程中,袖口的起伏点顿是检验水袖动作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

  3.2 、水袖道具的材质

  (1)袖身:袖身部分通常是绸缎布料,材质比较顺滑贴身。

  (2)袖体:袖体部分通常使用杭纺布料,材质比较有垂坠感,但不宜过于僵直生硬,否则将影响水袖动作的完成,使舞者完成动作较感吃力。

  4 、水袖的技法

  4.1、 水袖持袖方法

  (1)基本持袖法:将袖体通过开叉处平铺打开,双手放至斜下方,五指扩张打开,中指对准袖缝。注意沉肩和手臂延伸外展,感觉气息和力量从肩头延伸至袖口之外。

  (2)抓袖持袖法:将袖体完全收于手心之中,让袖体以一层一层叠放的形式放于手中,然后配合舞姿进行准备动作或者运行于动态过程中。

  (3)搭袖持袖法:将袖子半搭或全搭于肩背或手臂之上,注意要呈现出将水袖搭落于身的流畅感。

  (4)垂袖持袖法:双手臂放松,放置于身体两侧即可。

  4.2、 水袖技法

  (1)抖袖:抖袖分为正抖袖、反抖袖、上斜线抖袖、双抖袖。正抖袖和反抖袖的运行都是斜下方,有别之处在于正反方向之分。抖袖时注意手臂在准备的过程中一定要配合呼吸的提沉,同时要注意手臂在运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压迫感,且一定要经过从腋下到大臂再延展至小臂、手腕、指尖袖口的过程。在正抖和上斜线抖袖以及双抖袖的动作过程中强调要经过手臂提起呈圆形状态以后才能抖袖。总的说来,抖袖要有重起缓出的感觉,不能使蛮劲儿,要有顺风而出的感觉。

  (2)流动抖袖:所谓流动抖袖指在圆场流动的过程中配合抖袖来完成的动作。流动抖袖时注意膝盖起伏、呼吸提沉以及与水袖提起和抖动而出的配合。膝盖下蹲时沉气,同时手臂提起;而脚下错步而出,手臂贴身而起,呼吸同时也要提起,这三个部位一定要同时配合完成。再者就要注意脚下和水袖两头空间延长的感觉,流动抖袖大多的动作处理即是脚下向行进方向主动快速流动,而身体和水袖的意识要留向流动的方向,呈现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3)收袖:收袖分为正收袖、反收袖、双收袖、上收袖。收袖时主要注意起式一定要以腰发力,从而将水袖带起短暂停留于一个Z型的形态(此处注意袖体在空中停留的时候,袖口必须处于一个平行状态,不能袖口上扬)。然后再通过手臂夹肘顺势推出,将垂落的水袖一叠叠收于手中。上收袖是垂直起落,与其他收袖有所不同。收袖的难点则在于如何把握发力那一下的分寸,这一次发力用力过度会导致袖口上扬,用力不足又会发生袖体无法起身的状况,所以体会和掌握发力的力度和发力点是做收袖的要点。

  (4)绕袖:绕袖分为里绕袖、外绕袖、顺向绕袖、交替绕袖。在做绕袖的过程中注意节奏的轻快弹动,除了绕袖完成以后的延伸以外,整个绕袖过程要干净利索,不要拖泥带水。再者要注意绕袖启动的路线一定是垂直起落,特别是起以后大臂和小臂呈现于一个直角形状,然后在绕袖时,小臂保持垂直,靠手腕转动来完成,而千万不要用小臂。在做顺向绕袖时注意两手平行,而在做交替绕袖时注意里绕的那只手一定要藏于身后,而穿在外的那只手一定要要通过绕袖平行穿于远方。

  (5)冲袖:冲袖分为正推手和反推手两种方式,同时又分为平向和斜向两种路线。完成冲袖主要注意以腰发力,讲究重心推移和冲袖之间的配合。当准备动作起手时,重心在主力脚,当冲袖第一时间发力而出时,脚下重心要主动跟出,向动力脚转移;而当冲袖完成时,脚下重心要完全放到动力脚上。合格的冲袖必须笔直有力、袖口张开,在空中有短暂的停留感。再者注意在反推手的冲袖发力动作过程中,切忌手掌向下拍,一定整个手背平于手臂,平行推出,指尖外延。

  (6)抖绕袖:抖绕袖指的是在抖袖而起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水平线上的绕袖。此技法的完成注意一定要等抖袖将袖子完全展开以后才能进行绕袖,否则袖子将卷成一团。再者,注意绕袖起落时气息的起伏和身体含仰的变化配合。

  (7)扬袖:扬袖分为身前弧线扬袖和立圆扬袖。在做身前扬袖的过程中注意手臂的垂直提落,以及手指尖最后弹动拨落的发力,再者,注意在提手的时候要配合呼吸的提以及重心的上提,而完成扬袖后的垂落则要配合呼吸缓缓而出,以及膝盖重心渐渐下沉的感觉。在连接做正反不同身前弧线扬袖时,我们的身体随着呼吸和重心的变化会自然有一个上弧线的起伏转变,因此要注重旁腰旁提的感觉。在做立圆扬袖的时候则要注意同样要经过大臂、小臂、指尖拨动的过程,而不要靠大臂完全去甩、去抡。在立圆扬袖的完成的过程中,人在含仰的体态变化中其实完成的是一个滚动翻身的状态,此过程也要注意两只手立圆起手的跟随过程。

  (8)搭袖:搭袖分为正搭袖、交叉搭袖、反搭袖和正反搭袖。在搭袖的过程中要注意搭于臂上的水袖的垂落感,以及手臂的外推感,不要因为袖子搭于身上而将手臂蜷缩回来。再者注意搭袖时手臂和身体体态的关系分为顺势和逆势两种状况,顺势的时候后背和头顶尖的感觉要跟随搭袖推手而出的方向无限延展;而逆势的时候则要有两个不同方向推拉而开的感觉,但两头之间又要充满韧性,不能两头中间毫无关联。总的说来,搭袖除了完成技法以外,更要注意起范儿将袖子带起搭于身那一刹那和之后身体状态、动作起伏、呼吸调节所配合的状态,否则搭袖将显得干瘪无力,毫无表现状态可言。

  (9)冲抓袖:冲抓袖指的是在完成冲袖而出的基础上,将袖子瞬间收回的技法动作,其分为平行冲抓袖、俯身冲抓袖、垂直冲抓袖。此技法动作首先要注重冲袖发力时的路线和发力过程,切忌因为发力的爆发而将忽略过程的完成。再者要注意冲袖的袖身在空中刚刚呈现于平行状态的瞬间,要立即以腰部为发力点进行一次向后的寸劲儿反弹,以此将袖口向外的动势转变为向回的。整个完成动作要刚劲有力,切忌软落懈怠。另外,做转身动作配合冲抓袖时,转身要分明,视线要主动跟随;而在做俯身冲抓袖时则要注意以呼吸的起伏来带动袖子的提抓;在上抓袖时则要注意起手的过程一定要经过一个大臂到小臂随带的过程,且路线一定呈现垂直状态。

  (10)推袖:推袖是在收袖的基础上将袖子平行推出,而推出的路线方向通常以斜上为主。在做推袖时首先要注意,袖子在收回以后要有一个呼吸下沉的感觉,哪怕变换节奏频率再快也要注意有一个沉的过程再往下链接,不然会破坏整体沉稳的舞蹈风格;其次,注意推袖而出的时候第一发力点在腰,一定要经过腰的拧推带动而出的力量再渐渐将手臂从大臂到小臂到手指尖依次展开;然后要注意在推袖而出的那一霎那,一定要感觉向最远处推出,落手也要落于最远处,也就是说推向最远也要落于最远,意识和感觉要主动跟随其远起远落。

  (11)片花:片花指用抓袖的持袖方法,将水袖留于大概一个正方形的大小,然后对其进行技法的变换动作。片花分为立圆里片花、立圆里外片花和平圆里外片花。在完成片花的过程当中首先注意手腕一定要灵活,技法的转换主要靠手腕来积极主动完成;其次,在完成立圆片花和外圆片花时注意袖子一定要平铺打开,不能蜷缩成一团;再次,注意平圆里外片花时,在链接里外的时候要注意手腕主动翻转,而在转换平圆时则要感觉手腕向勺子一样向下舀了一下。总的说来,做片花时手腕部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强调手腕力量的集中,切忌散漫松软且手腕活动幅度过大,要做到由手腕这个小部位带动水袖立圆这个大部位的以小带大。

  参考文献

  [1] 邵未秋.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硕博论文网是一家专业提供论文定制修改服务的网站,上10年的论文经验,无论是本科论文、硕士论文还是期刊论文,博士论文,我们都能为您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论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