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硕博原创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

低年级特殊学生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意义

这是硕博论文网小编为您精心挑选的一篇职称论文范文,内容是关于低年级特殊学生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意义,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特殊教育学校,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比较感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促使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收到实效。

  关键词:多媒体;低段数学教学;

  笔者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多年,经过实践发现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多媒体将文、音、图、画等结合,使材料以“动感”形式展现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了学生的学习特征,有助于促使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收到实效。[1]下面我以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为例,谈谈多媒体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低年级特殊学生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道理,单靠教师的硬灌,会感到乏味,甚至望而却步。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只好用手语、口语相结合表达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语言能力存在缺陷。低年级学生学习持续性短,自觉性差,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多媒体以直观、形象的内容去感染和吸引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时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如,教师在教学“钟面的认识”一课时,可以拿着钟或一些简单的教具,让学生看看钟面上的秒针、分针、时针,比较枯燥。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制作了有关钟表的课件,一上课就出现了会动的画面,分针、秒针、时针都和学生打招呼。学生看到会动的画面,课堂上很兴奋,纷纷举起小手,说要和钟做朋友。有了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被唤醒了。当教师拿出钟时,很多学生纷纷举手,说这是分针,那是秒针。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是无形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直观感受的空间,就有机会看到学生制造的惊喜。再如,教师在教学“认识角”时。因为,角的概念比较抽象,单凭教师画的角,不但会浪费时间,还讲不清楚。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直观形象很多。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以把角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一个顶点,两条边,形象直观。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当学生理解了,再呈现一些有角的实物,学生就能根据角的特点准确找出角。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比较”一课时,在课件中插入动画,穿插一些小故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2]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学校低段数学在教学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要加强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语文”“交往与沟通”等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数学难就难在表达上,有时教师知道这道题的答案,却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而学生天生有这个缺陷,平时沟通也少,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要。

  低段特殊教育学校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3]学习数学不仅是学习概念、原理及应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念学习对学生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把与概念相关的资料进行呈现,把静态的变成丰富的动态,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便于解决重、难点知识。如,教师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乘法口诀制作成一幅幅优美的动画。又如,在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动画图片出示三只可爱的小动物在动物园里跳啊跳。接着,又跳来了三只可爱的小动物......这时的学生就很兴奋。教师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看着动画,站起来说道:森林里来了三只可爱的小动物。然后,又来了三只小动物。接着又来了三只可爱的小动物。教师接着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啊,学生回答一共有9只可爱的小动物。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是9只的?有的学生回答,我是数的,从一数到9;有的说,我是加的......教师此时可以在多媒体上操作,让这个3+3+3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知道3个3相加得到9。而我们用乘法表示就是3×3,得出三的乘法口诀:三三得九。虽然,学生的回答很不完整,但通过学生自己的感知,已经能看出他们对“三三得九”这个乘法口诀掌握得很轻松,不再是死记硬背而得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接着看图,自己完成三的其他乘法口诀。要求学生根据动画把句子说完整,教师根据学生说的不同程度加以补充,尽量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这样,教师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在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数学主要是学习认识数字,十以内加、减法为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画、字、形等形象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把认识数字等很枯燥的课程,都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一年级“十的组成”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呈现一个老师和九个小朋友放飞十只鸽子,用生动,形象的情景展现抽象的“十”。从而让学生了解十的含义。接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作了“十”的组成部分的动画课件,让学生在轻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数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突破重难点

  低段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局部的,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模拟等活动,获得具体的结论。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数学对象的特点,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再与课堂表演相结合,突破重、难点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时,先让学生在多媒体上看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观看完后,教师抛出问题:这些是什么图形?从而引出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接着讲一讲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特征。等学生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后,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如何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为了把所学的内容发散化,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制作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制作好后,再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让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又通过画一画,更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4]

  教师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可以把出现各种实物图形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然后,让学生分类,把形状相同的分成一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操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提前准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组合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教师把学生的作品拍成照片或视频上传到电子白板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难点问题时,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很清楚。此时,可以制作一个小小的微视频,把课堂中的数学难题一目了然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要让“多媒体”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教学中,必须熟练掌握教材,把解决教材的重、难点放到第一位。教师还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实际教学出发,寻找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小学数学低段“解决问题”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武良.浅谈多媒体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2).
  [3]陈红.信息化时代多媒体在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
  [4]沈婷.培育核心素养,让能力与品格齐飞——浅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7(S1).

本论文网是一家专业提供论文定制修改服务的网站,上10年的论文经验,无论是本科论文、硕士论文还是期刊论文,博士论文,我们都能为您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论文服务。